开启美好旅程,拥抱世界的美,一对一的专业服务!
乐山大佛,又名凌云大佛,全称为“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”,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,地处大渡河、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之处。这座雄伟的石刻佛像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。
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(公元713年),由凌云寺名僧海通法师发起。历经约九十年,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,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资助下最终完成。整个工程耗时之久,规模之大,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乐山大佛通高71米,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。其头高14.7米,宽10米,发髻多达1051个,耳长7米,形象生动逼真。大佛依山凿成,临江危坐,气势磅礴,神势肃穆。其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,还雕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,进一步增添了整个景观的宏伟气势。
乐山大佛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佛教、儒教和道教的特点,具有独特的魅力。整座佛像由红砂岩雕成,细部雕刻精美绝伦,包括头、脸、手、脚、衣裙、佛巾等各个部位都处理得十分细腻。此外,大佛周围的壁画也是一大亮点,采用唐代壁画的风格,色彩鲜艳、细节入微,表现了佛教故事、生活场景和俗世百态等不同主题。
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独立的石刻佛像,还与其周围的建筑和环境形成了和谐的整体。大佛雕凿完成后,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(另有9层或13层之说),时称“大佛阁”或“大像阁”,但遗憾的是这些楼阁屡建屡毁。如今,游客们仍可以在大佛右侧看到一条九曲古栈道,这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,沿绝壁开凿而成,曲折九转,奇陡无比。
乐山大佛自建成以来就备受关注,其保护工作也从未间断。1956年8月16日,乐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;1982年2月23日,更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近年来,随着旅游业的兴起,乐山大佛景区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。
乐山大佛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和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,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、文化和艺术价值,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有理由相信乐山大佛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,继续为世人所瞩目和敬仰。
发表评论